2025全国新兴主流媒体巴中行|采访团在通江县瞻仰全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
2025全国新兴主流媒体巴中行|采访团在通江县瞻仰全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
2025全国新兴主流媒体巴中行|采访团在通江县瞻仰全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大皖新闻讯 6月26日中午时分,全国新兴主流媒体巴中行采访团来到了(le)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村的(de)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。据悉,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,长眠着2.5万余名(wànyúmíng)烈士。
采访团记者自北向南入园。陵园(língyuán)门口是一座(yīzuò)名为《铁血丹心》的巨大白色群雕,自右向左(zuǒ)展现了母亲送子参军、人民自发支前、医生救护伤员、红军浴血奋战的场景。
绕过群雕,在苍郁的(de)(de)松柏间拾白阶而上,陵园牌坊前,一块宽20多米、高近10米状若“山”字的天然巨石巍然矗立,被当地群众唤作(huànzuò)“江山石”。
向北远望,河(hé)对岸的卧麟山与江山石遥相呼应。
走过陵园牌坊,108个用红字刻下烈士姓名与生平的墓碑矗立(chùlì)于树荫(shùyīn)之间。大皖(dàwǎn)新闻记者注意到,有一位吴展烈士籍贯是安徽舒城。据介绍,吴展出身于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,他(tā)早早投入了革命事业。为革命,他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,曾担任红四军第十师参谋长。牺牲时年仅33岁(suì)。
2011年清明(qīngmíng),吴展的小儿子、83岁高龄的吴方宜老人满含热泪,在墓(mù)前长跪不起,用衣袖反复擦拭着墓碑,叫出生平第一声“爸爸”。吴展生前最爱(ài)兰草,后人从安徽老家带来一抔土和一瓶水洒在墓上,并亲手栽下一株兰草,遥寄敬仰与思念(sīniàn)。
有名烈士墓区之上,是一座巨大的圆形集墓,其正壁红星闪耀,冢顶青草葳蕤(wēiruí),埋葬(máizàng)着7800多名红军英烈。
绕过(ràoguò)集墓继续上坡,走出松柏林,是(shì)一片巨大平缓,一直延伸到山顶的茵茵(yīnyīn)草坡。坡上是一圈圈,一层层的雪白墓碑。这些墓碑上没有名字,只有(zhǐyǒu)一颗鲜红的五角星。这些烈士牺牲的时候,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。
13306块无名烈士墓碑,漫山遍野矗立于山坡上,悠扬的《思念(sīniàn)曲》回荡山间(shānjiān)。
你(nǐ)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与世长存!
在山顶陵园最高处,一面长102米的(de)红军烈士纪念墙犹如一张(yīzhāng)书页长长铺开,其上刻着来自全国12个省(市)、7823名(míng)英烈的姓名,其中能看到周兴娃子、三女子、任林女子……这样特别的名字。
“‘娃子(wázi)’‘女子’是川东北地区长辈对(duì)小辈的(de)乳名称呼,当时川东北习俗,只有成年了才会起正式的大名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这些都是未成年的战士(zhànshì)的乳名,带有这样乳名的共有278位。他们操着稚嫩的乡音踏上革命征程,又以少年的魂魄归来。
从(cóng)纪念墙向北望去,青山如碧蔓延天际。
如今,“娃子”“女子”们为之流血牺牲的奋斗目标,正一步步变成现实。秦巴山区(qínbāshānqū)群众(qúnzhòng)已摆脱贫困,住上了好房子、过上了好日子。
后人们不会忘记,25048名(míng)烈士,是红色江山永不褪色的一座精神丰碑(fēngbēi)。
大皖(dàwǎn)新闻记者 赵明玉 摄影报道

大皖新闻讯 6月26日中午时分,全国新兴主流媒体巴中行采访团来到了(le)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村的(de)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。据悉,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,长眠着2.5万余名(wànyúmíng)烈士。

采访团记者自北向南入园。陵园(língyuán)门口是一座(yīzuò)名为《铁血丹心》的巨大白色群雕,自右向左(zuǒ)展现了母亲送子参军、人民自发支前、医生救护伤员、红军浴血奋战的场景。

绕过群雕,在苍郁的(de)(de)松柏间拾白阶而上,陵园牌坊前,一块宽20多米、高近10米状若“山”字的天然巨石巍然矗立,被当地群众唤作(huànzuò)“江山石”。
向北远望,河(hé)对岸的卧麟山与江山石遥相呼应。
走过陵园牌坊,108个用红字刻下烈士姓名与生平的墓碑矗立(chùlì)于树荫(shùyīn)之间。大皖(dàwǎn)新闻记者注意到,有一位吴展烈士籍贯是安徽舒城。据介绍,吴展出身于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,他(tā)早早投入了革命事业。为革命,他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,曾担任红四军第十师参谋长。牺牲时年仅33岁(suì)。

2011年清明(qīngmíng),吴展的小儿子、83岁高龄的吴方宜老人满含热泪,在墓(mù)前长跪不起,用衣袖反复擦拭着墓碑,叫出生平第一声“爸爸”。吴展生前最爱(ài)兰草,后人从安徽老家带来一抔土和一瓶水洒在墓上,并亲手栽下一株兰草,遥寄敬仰与思念(sīniàn)。
有名烈士墓区之上,是一座巨大的圆形集墓,其正壁红星闪耀,冢顶青草葳蕤(wēiruí),埋葬(máizàng)着7800多名红军英烈。

绕过(ràoguò)集墓继续上坡,走出松柏林,是(shì)一片巨大平缓,一直延伸到山顶的茵茵(yīnyīn)草坡。坡上是一圈圈,一层层的雪白墓碑。这些墓碑上没有名字,只有(zhǐyǒu)一颗鲜红的五角星。这些烈士牺牲的时候,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。
13306块无名烈士墓碑,漫山遍野矗立于山坡上,悠扬的《思念(sīniàn)曲》回荡山间(shānjiān)。
你(nǐ)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与世长存!
在山顶陵园最高处,一面长102米的(de)红军烈士纪念墙犹如一张(yīzhāng)书页长长铺开,其上刻着来自全国12个省(市)、7823名(míng)英烈的姓名,其中能看到周兴娃子、三女子、任林女子……这样特别的名字。

“‘娃子(wázi)’‘女子’是川东北地区长辈对(duì)小辈的(de)乳名称呼,当时川东北习俗,只有成年了才会起正式的大名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这些都是未成年的战士(zhànshì)的乳名,带有这样乳名的共有278位。他们操着稚嫩的乡音踏上革命征程,又以少年的魂魄归来。
从(cóng)纪念墙向北望去,青山如碧蔓延天际。
如今,“娃子”“女子”们为之流血牺牲的奋斗目标,正一步步变成现实。秦巴山区(qínbāshānqū)群众(qúnzhòng)已摆脱贫困,住上了好房子、过上了好日子。
后人们不会忘记,25048名(míng)烈士,是红色江山永不褪色的一座精神丰碑(fēngbēi)。
大皖(dàwǎn)新闻记者 赵明玉 摄影报道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